8月3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等5项主要任务。《航运交易公报》记者着重将5项主要任务与其现状进行了不尽全面的比较。
任务一:补齐联运基础设施短板
计划1:加快畅通重要航段和重要运输通道。重点推进武汉至安庆6米水深航道、芜裕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和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等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岷江龙溪口、汉江雅口、赣江新干等长江支流重要航电枢纽建设,提升干支联动能力。加快长江干线水上服务区规划建设。2018年年底前,开工建设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引江济淮工程(航运部分),完成连申线灌河西段航道整治主体工程,打通京杭运河经灌河的出海通道。2019年年底前,完成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竣工验收,完成长江中游宜昌至昌门溪二期等航道整治工程、京杭运河山东段升级改造主体工程。2020年年底前,完成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主体工程,淮河入海二期工程配套通航工程和连申线大套至响水段航道整治开工建设。
现状:目前长江干线芜湖至安庆吉阳矶段水深为6米,安庆吉阳矶至武汉段水深为4.5米,需要将安庆吉阳矶至武汉段的水深从4.5米浚深至6米,该项目原计划2022年完成,《三年行动计划》将其提前两年至2020年。引江济淮工程(航运部分)已在学术层面探讨过。连申线灌河西段航道整治主体工程,目前26公里航道已通过安徽省交通运输厅交工验收。2018年4月24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长江中游宜昌至昌门溪二期等航道整治工程于2017年12月15日开工。京杭运河山东段升级改造主体工程被列入山东省“十三五”规划。2015年11月6日,交通运输部批复将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京杭运河以东段按二级航道标准实施;连申线大套至响水段航道整治前期工程还在推进。
计划2:完善联运配套港口设施。适应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和江海直达发展需要,重点推进江海直达、江海联运配套港口设施建设。2018年年底前,上海、浙江达成小洋山北侧支线码头开发协议,加快推进开发进程,同步开展规划编制及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锚地布局。2019年年底前,开展武汉至安庆段江海直达、江海联运相关码头的技术改造。2020年年底前,开展南京及以下沿江港口相关码头技术改造和锚地建设,增加大型船舶公共锚位数量,完善区域内河集疏运体系。
现状:2017年7月,上海市与浙江省签署《关于深化推进小洋山合作开发的备忘录》和《关于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等。小洋山北侧由浙江省海港集团与上港集团共同开发。
计划3:加快解决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落实“十三五”长江经济带港口多式联运建设实施方案、“十三五”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方案,加快长江干线重要港区集疏运铁路项目建设。结合运输结构调整工作,支持宁波穿山、苏州太仓、南京龙潭、岳阳城陵矶、武汉阳逻等重要港区集疏运铁路项目建设,新建重点集装箱、大宗散货港区原则上应配套建设进港铁路。强化联运衔接,加强进港铁路配套场站设施设备建设,推进港站一体化运营。2018年年底前,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南京港龙潭港区、武汉港阳逻港区、苏州港太仓港区、岳阳港城陵矶港区、万州港新田港区、宜宾港中心港区等集疏港铁路项目力争开工建设。2019年年底前,涪陵港龙头、九江港城西港区等港区进港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2020年年底前,力争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实现全面接入铁路。
现状:南京港龙潭港区25公里疏港铁路专用线工程列入《南京海港枢纽经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武汉港阳逻港区集装箱铁路一期于2017年年底投入使用,二期正在加快建设;苏州港太仓港区疏港铁路项目于2017年被列入苏州市铁路建设工作推进会;万州港新田港区进港铁路2018年年内开工;涪陵港龙头进港铁路专用线2018年年内开工;九江港城西港区铁路专用线明确法人单位。
任务二:强化联运服务模式创新
计划4:大力推进江海直达运输发展。重点发展长江干线及长三角地区至宁波舟山港干散货和集装箱、长江干线及长三角地区至上海港洋山港区集装箱江海直达运输,有序推进长三角苏北港口至连云港港的江海直达运输、长江商品汽车滚装江海直达运输,研究将特定航线覆盖嘉兴港乍浦港区的可行性。2019年年底前,扩大长江干线及长三角地区至上海港洋山港区、宁波舟山江海直达运输船舶规模和航线。2020年年底前,推动实现重庆、宜昌、武汉、南京等主要港口至上海港洋山港区集装箱江海直达运输班轮化。
现状:2006年,武汉阳逻港开通至上海港洋山港区集装箱江海直达班列,2009年常态化运行,2013年“天天班”。
计划5:大力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推动形成以南京、武汉、重庆等长江干线主要港口为核心的铁水联运枢纽。发挥宁波—华东地区、连云港—阿拉山口沿线地区等集装箱铁水联运通道示范引领作用,提升铁水联运比例。优化与中欧班列、水水中转等运输模式的高效衔接。鼓励港口与铁路、航运等企业之间加强合作,统筹布局集装箱还箱点,推动集装箱集疏港由公路向铁路转移。2020年年底前,依托浙赣、陇海、皖赣、汉蓉、渝黔等铁路通道,打造宁波—义乌、连云港—西安—乌鲁木齐、南京—鹰潭、武汉—成都、重庆—贵阳等一批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实现班列化运行。
现状:“义乌—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于2018年5月8日完成“一天三班”,创下280TEU的单日发送量新高;成都至武汉港阳逻港区实现集装箱铁路直达班列,目前阳逻港区铁水联运突破1万TEU,二期在建。
计划6:进一步完善大宗干散货铁水联运体系。加强港口企业与钢铁、电力等大型企业的铁路衔接,促进蒙华铁路与荆州港、岳阳港的紧密对接,优化铁水联运组织,推动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由公路向铁路转移。2018年年底前,主要港口煤炭集港原则上由铁路或水路运输。2019年年底前,主要港口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原则上由铁路或水路运输。
现状:湖北省正促进蒙华铁路与荆州港、岳阳港的紧密对接,推动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由公路向铁路转移。
计划7:统筹推进江海直达和江河海联运发展。修编《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完善各港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港口功能定位。推动成立省级港口企业集团,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港口一体化运营。依托大型港航企业,引导长江集装箱运输向重庆、武汉、南京等长江枢纽港集并,并与上海、宁波舟山、苏州等沿海集装箱干线港有效衔接,促进集装箱港口枢纽化、集约化发展。强化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长江南京及以下沿江港口的干散货江海联运服务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干散货江海联运系统。2020年年底前,基本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集装箱和大宗散货江海直达与江河海联运协调发展格局。
现状:舟山已形成江海联运服务中心。
任务三:提升多式联运装备水平
计划8:深入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加快制定过闸船舶船型主尺度系列国家强制性标准,力争2018年年底前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综合考虑船舶运输效率、节能减排等技术指标,研究推进船型优选工作。加快老旧船舶更新,鼓励淘汰使用20年以上的内河航运船舶,继续引导淘汰、改造安全和环保性能差的船舶。2019年年底前,制定出台船型优选工作指南。2020年年底前,建立主要航线和货类的船型数据库,发布优选船型,引导船型科学发展。
现状:内河标准船型的国家规范始于2012年的《内河运输船舶标准船型指标体系》。
计划9:加快江海直达船型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支持研发武汉港至上海港洋山港区1100TEU左右、长三角水网至上海港洋山港区124TEU左右、重庆港至上海港洋山港区符合通过三峡航运枢纽船舶技术要求的江海直达集装箱船船型,长江中下游主要港口至舟山港的5000~20000吨级江海直达系列散货船型。推进研发京杭运河苏北主要港口至连云港港的江海直达集装箱、散货船船型。2018年年底前,出台以内河船舶法规规范为基础、增加特定海段航行要求的集装箱船、干散货船和滚装运输江海直达船检验规定和建造规范。2020年年底前,积极推进以集装箱船、散货船等为重点的江海直达系列标准船型的建造和应用。
现状:2018年4月,满载2万吨铁矿石的“江海直达1”号从舟山港由海进江直抵马鞍山港;2018年6月20日,“汉唐上海”号集装箱船承载124TEU,成中国首艘河海直达集装箱船;湖北省重点研发武汉港至上海港洋山港区1140TEU型等江海直达集装箱船。
计划10:提升港口联运装备专业化水平。加快提升码头前沿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车辆、堆场装卸机械等关键设备的技术水平,提高港口多式联运作业效率和节能环保水平。推动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在集装箱铁水联运中的应用。2020年年底前,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实现多式联运装备的专业化、自动化、清洁化。
任务四:增强联运发展新动能
计划11: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大力推进航运、港口、铁路企业之间的业务单证电子化,逐步实现多式联运单证统一。鼓励航运、港口、铁路企业深化业务合作,探索联运业务“一单制”。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全程一个费率的多式联运价格机制。2018年年底前,上海、宁波舟山等沿海主要港口实现外贸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电子化,推动铁路企业实现货运票据电子化。2019年年底前,重庆、武汉、南京等主要港口实现外贸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电子化,主要航运企业集团实现外贸集装箱提货单电子化。2020年年底前,主要港口企业集团实现外贸集装箱主要作业单证电子化,铁水联运主要业务单证电子化。
现状:2018年7月,上海口岸集装箱设备交接单全面电子化;2018年4月,宁波舟山港所有集装箱码头上线集装箱进口设备交接单无纸化业务。
计划12:提升联运信息化水平。强化多式联运数据交换电子报文标准应用,推进多式联运信息交换共享,提高业务协同和服务效能。2018年年底前,实现主要港口企业集团与相关铁路企业间舱单、铁路运单、装卸车船等铁水联运信息交换共享。2019年年底前,推动扩大多式联运信息交换范围,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主要港口企业集团与相关铁路企业间货物在途、单证等铁水联运信息交换共享。2020年年底前,推动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铁路95306平台有效对接,提升铁水联运信息共享水平,鼓励企业汇集多种运输方式信息资源,建立以业务为支撑、以服务为导向的具有创新示范效应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现状:2016年12月江苏省上线 “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公共信息与交易平台”;2017年2月28日,上港集团推出一站式查询服务网站——“港航纵横”,覆盖1/3的长江市场。
计划13:加快绿色发展。落实港口岸电布局方案,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加快港口和水上服务区、待闸锚地等船舶密集区岸电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船型,稳步推进LNG动力船舶、电动船舶推广应用,开展相关技术和标准研究。严格实施长江水系船舶排放控制和长三角排放控制区管理,推动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并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有效衔接,强化港口船舶污染防治体系建设。2020年年底前,长江干线主要港口、水上服务区和待闸锚地基本具备船舶岸电供应能力,全面实现船舶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全面完成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设施建设任务。
现状:岸电:江苏省建成9套高压和290套低压岸电系统、1900套小容量供电设施。上海市建成3套高压岸电设施,95%以上内河码头具备低压岸电供电设施。湖北省宜昌港长江干线港口、趸船岸电使用率达90%。港口污染防治:安徽省芜湖港裕溪口煤码头建设16米高的防风抑尘网。江苏省主要港口的大型煤炭、矿石堆场均建防风抑尘网,总长度达3.8万米;建成喷淋设施覆盖堆场面积约为533万平方米,占比约33.4%。水污染防治:浙江省内河10个油污水接收项目、400余个船舶生活垃圾接收点投入使用,杭州、嘉兴等市实现船舶和生活垃圾接收处理社会化运营。
至于第5项任务——着力优化联运市场营商环境,除了2017年7月成立长江港口物流联盟外,少有其他公开报道。此外,《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市于2018年10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交通运输部,但目前似乎只有湖北省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